認證檢測工作是質量認證體系的主要載體,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證明各類市場主體符合相關技術標準或規范的市場化評價工具。加強和完善對認證檢測市場的監管,是發揮質量認證“傳遞信任,服務發展”本質屬性和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市場監管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認證機構481家、檢驗檢測機構近4萬家,獲得認可的認證機構有171家、獲得認可的檢驗檢測機構有10439家,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規模超過2700億元。認證檢測活動蓬勃開展,在服務制造業、生態環境、戰略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認證檢測領域還存在程序不規范、有效性不高、企業獲得感不強、“認證檢測亂象”等問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高度重視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工作,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組織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集中開展“認證檢測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整治虛假認證、買證賣證等突出問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唐軍在全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大認證檢測亂象整治力度,保持認證檢測市場監管的高壓態勢。
本期刊出部分省市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的具體做法,以期為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更有效地開展這項工作帶來啟示。
認證檢測市場監管重點
針對管理體系、服務和一般工業品認證等自愿性認證領域。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以往監管中發現較多問題以及新批準的認證機構的抽查比例,重點檢查以下違法違規行為:一是認證機構買證賣證的違法行為;二是認證記錄與實際不符,對關鍵過程審核不到位;三是審核員/檢查員擅自減少現場審核時間甚至不到現場;四是審核員/檢查員收取紅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費用等。
針對食品農產品認證領域。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獲證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活動的監管,重點檢查以下違法違規行為:一是認證機構擅自降低有機認證標準,現場檢查避重就輕,產品檢測不能覆蓋所有認證產品種類,認證決定流于形式;二是企業偽造、冒用有機認證標志或有機碼;三是有機認證基地使用禁用投入物質等。
針對強制性產品認證領域。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重點檢查以下違法行為:一是列入目錄的產品未經認證,擅自出廠、銷售、進口;二是認證證書撤銷或暫停期間,不符合認證要求的產品繼續出廠、銷售、進口;三是偽造、冒用、買賣CCC證書等。
針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機動車檢驗機構。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重點檢查以下違法行為:一是在“三檢合一”實施過程中,柴油貨車尾氣檢測弄虛作假、屏蔽和修改車輛環保監控參數以及缺項漏項、重復收費等違法行為;二是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和監測能力范圍、儀器設備檢定校準、標準物質使用、監測報告和原始記錄不符合要求等。
針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應重點檢查以下違法行為:一是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結果;二是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開展檢驗檢測活動;三是未經檢驗檢測或者以篡改數據、結果等方式,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結果等違法違規行為。
針對認可的實驗室和檢驗機構。加強監督管理,指導認可機構開展專項治理行動,重點檢查以下不規范行為:一是超出認可證書規定的檢測、校準、檢驗能力范圍開展檢測、校準和檢驗活動;二是不能持續保持認可能力范圍內的設備和人員能力,影響檢測、校準和檢驗結果的有效性。